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履职 > 立法工作
关于《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来源:本站  时间:2020-09-28 10:18:17
【字体: 打印页面

 

——2020927日在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

梅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廖海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20729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进行了第二次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法委、法工委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文本再次征求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立法咨询专家以及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嘉应学院地方立法研究基地的意见,同时在梅州人大网及梅州日报全文刊登条例草案,向社会广泛公开征集意见,并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及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86日和910日,法工委还分别深入到蕉岭县和梅江区开展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征求有关部门和人大代表、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812日,法工委主持召开了表决前评估会,结合实际对条例出台的时机及具体内容进行了评估,专家及代表们认为条例基本成熟,出台时机合适,条例的通过将会加大我市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提升活化利用水平,促进梅州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

817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进行了审议,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作了认真研究并对条例进行修改,形成了《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以下简称草案修改二稿)。828日,草案修改二稿经市委研究批复同意,要求按法定程序办理。916日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决定提请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现将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为更加严谨表述红色资源的立法定义,草案修改二稿第三条对旧址和纪念设施的表述进行了完善。

二、为明确部门职责,草案修改二稿对党史研究机构和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和规范。

三、为完善名录认定程序并与上下文衔接,草案修改二稿第十一条对直接列入保护名录的程序作出了规定。

四、根据省财政厅和表决前评估会的建议,为更加规范红色资源保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草案修改二稿第十七条对保护资金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一条【资金使用支出】作为第十八条,明确保护资金的十个主要用途。

五、根据机构改革职能和相关上位法的变动,草案修改二稿第十九条第二款将“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修改为“国土空间规划”,另根据省交通运输厅的建议,增加了与交通运输规划相协调的内容。

六、根据省消防救援总队的建议,草案修改二稿第二十四条对红色资源消防安全措施进行了细化。

七、为加强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保护,草案修改二稿对保护责任人职责、修缮修复费用、征集收购等条款进行修改,增加了可移动红色资源修复以及非物质红色资源保护的相关内容。

八、为进一步明确红色资源修缮修复责任,草案修改二稿第二十九条对修缮修复职责的承担方式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开展抢救性保护的规定。

九、为避免与上位法冲突,草案修改二稿第四十二条对刻划、涂污、损坏红色资源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红色资源的类别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增加了警告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处罚内容。

此外,还对草案修改稿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对条文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草案修改二稿与法律、行政法规不抵触,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和草案修改二稿,请予审议。

 

 

附件:关于《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

表决前评估情况的报告

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草案修改二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保护名录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四章  传承与利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的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立法定义】本条例所称红色资源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本行政区域内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活动所形成的具有纪念、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旧址、遗址、遗迹、代表性建筑、纪念设施和代表性可移动实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的纪念设施。包括:

(一)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

(二)重要革命人物故居、旧居、墓地、活动地、纪念设施及其遗物;

(三)具有重要影响的烈士事迹发生地或者烈士纪念设施;

(四)与重要历史事件、革命运动、重要战斗有关的旧址、遗址、遗迹、代表性建筑、纪念设施;

(五)反映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重要文献资料和其他代表性可移动实物;

(六)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护的其他红色资源。

第四条【基本原则】红色资源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属地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政府责任与基层组织协助】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将红色资源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修缮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做好本辖区内红色资源保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工作,及时报告红色资源相关情况。

第六条【部门职责】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传承等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传承等工作。

市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本市行政区域内烈士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烈士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教育、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档案、地方志、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和宣传部门、党史研究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红色资源保护、研究等工作。

第七条【红色资源档案】市、县级党史研究机构应当会同本级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及时做好红色资源的调查、认定、记录、建档等工作。

第八条【专家咨询委员会市人民政府设立红色资源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红色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咨询、论证和专业指导。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文化、退役军人事务、规划、建设、旅游、环保、教育、档案、地方志、党史、文物、法律等方面专业人士组成。

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成办法和议事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

第九条【权利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红色资源的义务,不得破坏、损毁、侵占或者非法利用红色资源,并有权劝阻和检举破坏、损毁、侵占或者非法利用红色资源的行为。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认护、技术支持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对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保护名录

 

第十条【名录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红色资源保护实行名录管理。

红色资源保护名录应当载明红色资源的名称、类别、产权归属、保护责任人、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内容;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还应当载明地理坐标、保护范围等信息。

第十一条【申报认定】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和已确定公布为历史建筑、已批准公布为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资源应当列入保护名录,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除第一款外的红色资源,需列入保护名录的,按下列程序进行申报认定:

(一)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会同本级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和党史研究机构经调查研究后拟定保护名录建议名单;

(二)征求红色资源所有权人、使用人、实际管理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三)公示期满后,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

(四)论证通过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红色资源所有权人、使用人、实际管理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

第十二条【申报建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有价值的红色资源应当列入保护名录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党史研究机构提出申报建议,并提供相关依据。

第十三条【升级为文保单位、珍贵文物】保护名录内具有重要价值的红色资源,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尚未认定为珍贵文物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依法启动相关认定程序。

第十四条【保护标志】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在红色资源保护名录公布之日起六十日内,对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设置红色资源保护单位标志。

保护单位标志制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第十五条【立碑或者立牌纪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已经完全损毁或者消失的红色资源遗址、遗迹立碑或者立牌纪念,并建立档案。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应当依法办理手续。

第十六条【名录调整】 需要对红色资源保护名录进行调整的,按原申报列入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的程序予以调整。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十七条【保护资金】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资金保障,统筹利用好上级专项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第十八条【资金使用支出】红色资源保护资金应当重点保障列入保护名录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并主要用于以下支出:

(一)红色资源保护规划编制;

(二)红色资源调查、认定、档案管理;

(三)保护单位标志制作、设置;

(四)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缮、保养和抢救性保护;

(五)可移动红色资源的征集、收购、修复等;

(六)聘请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人员;

(七)促进红色资源传承利用的项目申报;

(八)红色资源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九)对红色资源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

(十)红色资源保护方面的其他支出。

保护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接受财政、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保护利用规划】 红色资源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保护名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组织文化、退役军人事务、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编制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未设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市辖区,应当自保护名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会同本级退役军人事务、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编制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应当与当地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和旅游发展等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类别、内容、规模以及历史和现实情况,依法提出保护范围的划定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二十条【原址保护】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应当实施原址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擅自迁移、拆除;无法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烈士纪念设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外,应当事先征求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

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具有重要影响的烈士事迹发生地等,不得迁移。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和中国传统村落关键节点、地标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不得迁移、拆除。

第二十一条【工程建设与作业要求严格控制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内的工程建设和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确因特殊需要进行工程建设和作业的,相关设计方案应当征求红色资源所在地文化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和作业时,应当保证红色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得破坏其历史风貌。

第二十二条【依法改造或者拆除】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红色资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对保护范围内与红色资源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依法进行改造,并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对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拆除。

第二十三条【禁止行为】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本体及其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违规排放污染物;

(二)生产、存储或者经营危害红色资源安全的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

(三)安装影响红色资源安全的设施设备;

(四)刻划、涂污、损坏红色资源;

(五)涂污、损毁或者擅自设置、移动、拆除红色资源保护单位标志;

(六)损毁红色资源保护设施或者擅自设置广告设施;

(七)开展与红色资源环境氛围不相协调的经营、娱乐等活动;

(八)其他破坏红色资源环境和危害红色资源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安全措施】市、县级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布设红色资源消防、安防、防雷、防范地质灾害等安全措施,设施外观应当与红色资源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村落、街区中的红色资源消防设施建设应当与村、社区消防整体设计相统筹,做到合理布防、简便实用。

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设置。确因红色资源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机构会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二十五条【保护责任人】红色资源按照下列规定确定保护责任人:

(一)红色资源为国有的,其使用人或者实际管理人为保护责任人;

(二)红色资源为非国有的,其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

(三)所有权人、使用人、实际管理人不明确的,红色资源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为保护责任人。

第二十六条【保护责任人职责】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进行保养、维护、修缮和修复,并保持红色资源整洁;

(二)落实防火、防盗、防范自然灾害等安全措施,发现危害红色资源安全险情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保持红色资源原状,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建、拆除红色资源所依存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

(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日常检查、宣传教育、保护利用;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七条【保护协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应当与保护责任人签订红色资源保护协议,督促保护责任人履行保护责任。保护协议应当载明红色资源的保护措施、维护修缮修复和安全防范要求,以及保护责任人依法获得指导、帮助、资助、培训的权利等内容。

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应当为保护责任人提供指导和帮助,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保护责任人的保护管理水平。

第二十八条【修缮维护要求】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缮维护,按照规定必须履行批准手续的,报有关部门审批。修缮维护应当遵循不改变原状、不破坏历史风貌、最小干预的要求,不得损毁、改变主体结构及其附属设施。

不可移动红色资源修缮设计方案应当以勘察鉴定意见为依据,并充分听取所有权人、使用人和实际管理人的意见。承担修缮的单位,应当依法具备相应资质。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应当对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缮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修缮、修复】红色资源的修缮、修复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或者筹集。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人不具备修缮、修复经济能力的,可以向市、县级人民政府申请修缮、修复资助,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资助,或者依法通过产权置换、购买等方式予以保护。

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存在坍塌、损毁、灭失等重大安全隐患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修缮、修复。

第三十条【修复、征集、收购】 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复、复制、拓印,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相关技术规范。

因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需要,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可以对红色文化史料和代表性可移动实物进行征集、收购。征集、收购应当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

鼓励单位和个人将收藏的红色文化史料、代表性可移动实物捐赠给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或者红色资源管理机构。

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和党史研究机构应当及时收集和保存红色资源相关事件亲历者、幸存者、见证者的采访和口述资料,以及以信息为载体的重要事迹、民间故事、小说戏剧和诗词歌谣等。

 

第四章 传承与利用

 

第三十一条【一般规定】鼓励对红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红色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结构特点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红色资源的安全。

禁止以歪曲、贬损、丑化、低俗化等方式使用红色资源。

第三十二条【免费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红色资源,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所需经费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第三十三条【革命传统教育】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利用红色资源及其相关联的纪念设施和革命史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

各类学校和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将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历史、苏区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并可视情况设立现场教学点。

第三十四条【理论和应用研究宣传部门、党史研究机构和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应当深入挖掘和展示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

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与红色资源有关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开发。

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研究、教育等机构,应当加强对红色资源革命历史价值和苏区精神内涵的发掘、研究,编纂、出版红色文化知识读本、理论书籍,制作影视作品,推进数字化保护利用。

第三十五条【旅游开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投资建设红色资源保护设施,打造红色文化多元传播平台,与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培育、设计和推广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产品,推进红色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十六条【宣传推介】宣传部门、党史研究机构和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大红色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利用陈列展览、影像宣传、历史情境再现等多种方式,展现红色资源的风貌,促进苏区精神的弘扬。

交通运输、旅游、自然资源等部门制作辖区地图、开发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交通站台、设置旅游交通标志和设施标牌时,可以包含红色资源相关内容。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公益宣传。

第三十七条【宣传推介要求】利用红色资源举办陈列展览或者在红色资源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拍摄等大型活动的,除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外,应当事先征求红色资源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的,其展览展示的内容、史料以及讲解词,应当征求所在地宣传部门和党史研究机构的意见。

旅游经营者或者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旅游业务,需要提供红色资源介绍、讲解等服务的,应当尊重历史、用词准确;歪曲、贬损红色资源或者谣传红色资源不良信息的,红色资源的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制止。

第三十八条【对外交流合作】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足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法律责任一】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决策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及其历史风貌损毁的;

(二)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者有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行为,造成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损毁或者灭失等严重后果的;

(三)违法使用红色资源保护资金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条【法律责任二】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由文化或者相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法律责任三】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三、六、七、八项规定的,由生态环境、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文化等相关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法律责任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四项规定,刻划、涂污、损坏文物、历史建筑、烈士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的,由文化或者相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四项规定,刻划、涂污、损坏除文物、历史建筑、烈士纪念设施以外的红色资源的,由文化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五项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法律责任五】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以歪曲、贬损、丑化、低俗化等方式利用红色资源,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公共利益,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实施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草案修改二稿对照稿)

(斜体下划线为删去内容,黑体为增加和调整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保护名录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四章  传承与利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的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立法定义】本条例所称红色资源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本行政区域内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活动所形成的具有纪念、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旧址、遗址、旧址、遗迹、代表性建筑、纪念设施和代表性可移动实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的纪念设施。包括:

(一)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

(二)重要革命人物故居、旧居、墓地、活动地、纪念设施及其遗物;

(三)具有重要影响的烈士事迹发生地或者烈士纪念设施;

(四)与重要历史事件、革命运动、重要战斗有关的旧址、遗址、旧址、遗迹、代表性建筑;

(五)反映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重要文献资料和其他代表性可移动实物;

(六)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与红色资源相关的纪念设施;

)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护的其他红色资源。

第四条【基本原则】红色资源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属地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政府责任与基层组织协助】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将红色资源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修缮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做好本辖区内红色资源保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红色资源相关情况。

第六条【部门职责】 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传承等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传承等工作。

市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本市行政区域内烈士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烈士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教育、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旅游、档案、地方志、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和宣传部门、党史研究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红色资源保护、研究等工作。

第七条【红色资源档案】市、县级党史研究机构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党史研究机构及时做好红色资源的调查、认定、记录、建档等工作。

第八条【专家咨询委员会】市人民政府设立红色资源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红色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咨询、论证和专业指导。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文化、退役军人事务、规划、建设、旅游、环保、教育、档案、地方志、党史、文物、法律等方面专业人士组成。

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成办法和议事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

第九条【权利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红色资源的义务,不得破坏、损毁、侵占或者非法利用红色资源,并有权劝阻和检举破坏、损毁、侵占或者非法利用红色资源的行为。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认护、技术支持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对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保护名录

 

第十条【名录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红色资源保护实行名录管理。

红色资源保护名录应当载明红色资源的名称、类别、产权归属、保护责任人、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内容;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还应当载明地理坐标、保护范围等信息。

第十一条【申报认定】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和已确定公布为历史建筑、已批准公布为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资源应当直接列入保护名录,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除第一款外的红色资源,需列入保护名录的,按下列程序进行申报认定:

(一)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会同本级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史研究机构经调查研究后拟定保护名录建议名单;

(二)征求红色资源所有权人、使用人、实际管理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三)公示期满后,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

(四)论证通过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红色资源所有权人、使用人、实际管理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

第十二条【通知申报建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有价值的红色资源应当列入保护名录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党史研究机构提出申报建议,并提供相关依据。

第十三条【升级为文保单位、珍贵文物】保护名录内具有重要价值的红色资源,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尚未认定为珍贵文物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依法启动相关认定程序。

第十四条【保护标志】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在红色资源保护名录公布之日起十日内,对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设置红色资源保护单位标志。

保护单位标志制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第十五条【立碑或者立牌纪念】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已经完全损毁或者消失的红色资源遗址、遗迹立碑或者立牌纪念,并建立档案。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应当依法办理手续。

第十六条【名录调整】 需要对红色资源保护名录进行调整的,按原申报列入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的程序予以调整。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十七条【保护专项资金】 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红色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包括:

(一)上级专项补助的资金;

(二)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三)社会捐赠的资金;

(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接受财政、审计监督。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资金保障,统筹利用好上级专项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第十八条【资金使用支出】 红色资源保护资金应当重点保障列入保护名录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并主要用于以下支出:

(一)红色资源保护规划编制;

(二)红色资源调查、认定、档案管理;

(三)保护单位标志制作、设置;

(四)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缮、保养和抢救性保护;

(五)可移动红色资源的征集、收购、修复等;

(六)聘请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人员;

(七)促进红色资源传承利用的项目申报;

(八)红色资源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九)对红色资源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

(十)红色资源保护方面的其他支出。

保护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接受财政、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保护利用规划】 红色资源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保护名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组织文化、退役军人事务、自然资源、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编制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未设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市辖区,应当自保护名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由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会同本级退役军人事务、自然资源、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编制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应当与当地的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和旅游发展等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类别、内容、规模以及历史和现实情况,依法提出保护范围的划定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十九二十条【原址保护】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应当实施原址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擅自迁移、拆除;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烈士纪念设施外,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无法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烈士纪念设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外,应当事先征求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

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具有重要影响的烈士事迹发生地等,不得迁移。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和中国传统村落关键节点、地标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不得迁移、拆除。

第二十一条【工程建设与作业要求】严格控制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内的工程建设和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确因特殊需要进行工程建设和作业的,相关设计方案应当征求红色资源所在地文化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和作业时,应当保证红色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得破坏其历史风貌。

第二十二条【依法改造或者拆除】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红色资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对保护范围内与红色资源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依法进行改造,并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对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拆除。

第二十三条【禁止行为】 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本体及其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违规排放污染物;

(二)生产、存储或者经营危害红色资源安全的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

(三)安装影响红色资源安全的设施设备;

(四)刻划、涂污、损坏红色资源;

(五)涂污、损毁或者擅自设置、移动、拆除红色资源保护单位标志;

(六)损毁红色资源保护设施或者擅自设置广告设施;

(七)开展与红色资源环境氛围不相协调的经营、娱乐等活动;

(八)其他破坏红色资源环境和危害红色资源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安全措施】市、县级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布设红色资源消防、安防、防雷、防范地质灾害等安全措施,设施外观应当与红色资源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村落、街区中的红色资源消防设施建设应当与村、社区消防整体设计相统筹,做到合理布防、简便实用。

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设置。确因红色资源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机构会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二十五条【保护责任人】 红色资源按照下列规定确定保护责任人:

(一)红色资源所依存的建筑物、构筑物为国有的,其使用人或者实际管理人为保护责任人;

(二)红色资源所依存的建筑物、构筑物为非国有的,其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

(三)所有权人、使用人、实际管理人不明确的,红色资源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指定保护责任人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为保护责任人

第二十六条【保护责任人职责】 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进行保养、维护修缮和修复,并保持红色资源整洁;

(二)落实防火、防盗、防范自然灾害等安全措施,发现危害红色资源安全险情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保持红色资源原状,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建、拆除红色资源所依存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日常检查、宣传教育、保护利用;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七条【保护协议】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应当与保护责任人签订红色资源保护协议,督促保护责任人履行保护责任。保护协议应当载明红色资源的保护措施、维护修缮修复和安全防范要求,以及保护责任人依法获得指导、帮助、资助、培训的权利等内容。

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应当为保护责任人提供指导和帮助,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保护责任人的保护管理水平。

第二十八条【修缮维护要求】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缮维护,按照规定必须履行批准手续的,报有关部门审批。修缮维护应当遵循不改变原状、不破坏历史风貌、最小干预的要求,不得损毁、改变主体结构及其附属设施。

不可移动红色资源修缮设计方案应当以勘察鉴定意见为依据,并充分听取所有权人、使用人和实际管理人的意见。承担修缮的单位,应当依法具备相应资质。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应当对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缮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修缮、修复】国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由使用人或者实际管理人进行修缮;非国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由所有权人负责修缮。

红色资源的修缮、修复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或者筹集。非国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所有权人保护责任人不具备修缮、修复经济能力的,可以向市、县级人民政府申请修缮、修复资助,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资助,或者依法通过产权置换、购买等方式予以保护。

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存在坍塌、损毁、灭失等重大安全隐患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修缮、修复。

二十九三十条【修复、征集、收购 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修复、复制、拓印,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相关技术规范。

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需要,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可以对红色文化史料和代表性可移动实物进行征集、收购。征集、收购应当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

鼓励单位和个人将收藏的红色文化史料、代表性可移动实物捐赠给文化、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或者红色资源管理机构。

 

第四章 传承与利用

 

第三十一条【一般规定】鼓励对红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红色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结构特点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红色资源的安全。

禁止以歪曲、贬损、丑化、低俗化等方式使用红色资源。

第三十二条【免费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红色资源,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所需经费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第三十三条【革命传统教育】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利用红色资源及其相关联的纪念设施和革命史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

各类学校和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将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历史、苏区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并可视情况设立现场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

第三十四条【理论和应用研究宣传部门、党史研究机构和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应当深入挖掘和展示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

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与红色资源有关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开发。

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研究、教育等机构,应当加强对红色资源革命历史价值和苏区精神内涵发掘、研究,编纂、出版红色文化知识读本、理论书籍,制作影视作品,推进数字化保护利用。

第三十五条【旅游开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投资建设红色资源保护设施,打造红色文化多元传播平台,与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培育、设计和推广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产品,推进红色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十六条【宣传推介】宣传部门、党史研究机构和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大红色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利用陈列展览、影像宣传、历史情境再现等多种方式,展现红色资源的风貌,促进苏区精神的弘扬。

交通运输、旅游、自然资源等部门制作辖区地图、开发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交通站台、设置旅游交通标志和设施标牌时,可以包含红色资源相关内容。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公益宣传。

第三十七条【宣传推介要求】利用红色资源举办陈列展览或者在红色资源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拍摄等大型活动的,除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外,应当事先征求红色资源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者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的,其展览展示的内容、史料以及讲解词,应当征求所在地宣传部门和党史研究机构的意见。

旅游经营者或者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旅游业务,需要提供红色资源介绍、讲解等服务的,应当尊重历史、用词准确;歪曲、贬损红色资源或者谣传红色资源不良信息的,红色资源的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制止。

第三十八条【对外交流合作】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足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法律责任一】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决策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及其历史风貌损毁的;

(二)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者有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行为,造成列入保护名录的红色资源损毁或者灭失等严重后果的;

(三)违法使用红色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三十九四十条【法律责任二】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由文化或者相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法律责任三】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二、三、六、七、八项规定的,由生态环境、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文化等相关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法律责任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尚不严重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四项规定,刻划、涂污、损坏文物、历史建筑、烈士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的,由文化或者相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四项规定,刻划、涂污、损坏除文物、历史建筑、烈士纪念设施以外的红色资源的,由文化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五项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法律责任五】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以歪曲、贬损、丑化、低俗化等方式利用红色资源,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公共利益,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实施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附件

 

关于《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修改

二稿)》表决前评估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09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增强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依法性,提高立法质量,根据《梅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要求,2020812日上午,法委、法工委组织召开了《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以下简称条例送评稿)表决前评估会,邀请6名市级立法咨询专家、2名市人大代表,对条例送评稿进行了表决前评估,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评估会并听取了评估意见。现将表决前评估的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估意见

评估一致认为,梅州是全国七个之一、广东省唯一全域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旧址、遗址、珍贵文物等红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精神财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保护和传承利用并举,大力焕发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用心用情用功推动梅州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出台这个条例既可以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又可以规范今后红色资源的保护活动,条例的制定必要且迫切,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条例送评稿体例成熟,条例制定合法、必要、可行,措施有力,内容全面合理,用语规范严谨,结合了梅州的实际,吸收了省内外红色资源保护的有益经验和好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度的前瞻性。条例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发挥红色资源价值,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条例送评稿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拓宽开门立法的渠道和形式,广泛收集了各级人大代表及相关单位,立法咨询专家,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通过在梅州日报、梅州人大网等媒体上公开立法进展情况并征求意见,扩大了民众的立法知情度,调动了民众参与立法的热情,条例的制定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共识之上,值得肯定和发扬。条例的通过将会加大我市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提升活化利用水平,真正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弘扬好、传承好、利用好,促进梅州原中央苏区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问题的评估意见

(一)关于出台时机和条件

评估普遍认为,条例出台的时机是适宜的,能够顺应我市促进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需要的趋势,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和配套措施。一方面,条例注重学习借鉴外地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好经验,又注重总结梳理本地的好方法,条例的制度设计和条文规定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另一方面,条例体例合理,语言流畅,制度设计成熟完善。结合我市红色资源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通过立法全面做好红色资源的排查和记录,对可能出现灭失风险的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加大财政投入,不仅能够加强红色资源的管理和传承利用,更能够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社会功能。条例的出台,具备充足的实践基础条件,对争取老区苏区政策倾斜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更加有效地指导和规范我市的红色资源保护工作,擦亮梅州“红色名片”。

(二)关于出台后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影响

评估普遍认为,梅州的红色资源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但在保护开发利用中存在认识重视不够、整体规划缺乏、活化挖掘不深、修缮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对非文物类的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对为数不少、尚未登记公布为文物的革命旧址、遗址等红色资源缺乏直接的法律法规依据。

因此,通过立法对现有的红色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可以有效弥补法律空白:一是条例通过系统而细致的行政责任设定,强化了政府及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条文规定明确具体,有助于部门协同发挥合力;二是条例明确了保护名录制度及申报认定程序,规定了保护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规定了严格的原址保护、工程作业要求、安全设施、禁止行为等保护措施,条文内容准确性和效益性都比较高;三是条例设定了保护责任人职责以及修缮修复要求;四是条例明确了革命传统教育、理论应用研究、旅游开发、宣传推介等传承利用方式。

(三)关于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

评估普遍认为,条例出台之后实施应该比较顺畅,同时表达了一些顾虑。例如,财政保障方面可能存在客观困难,具体的业务主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处罚措施不够有力,相关措施落地可能会存在差距,对于地处偏远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效果也有可能存在困难,这将使条例的执行力有所减弱。

(四)关于具体章节条文规定

评估普遍持认同赞成意见,认为条例送评稿总结了梅州市在红色资源保护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着力解决保护管理不到位、权责不明确、处罚无依据等现实难题。同时,与会评估人员对具体章节条文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会后,法委、法工委专门对评估意见进行了认真整理和研究,对具体修改意见能够吸收的均融入到条例中去。例如:

1.为更加明确部门职责,对党史研究机构和文化、退役军人事务等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2.为更加完善名录认定程序,将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和已确定公布为历史建筑、已批准公布为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资源应当列入保护名录,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并将保护单位标志的设立期限从九十日修改为六十日;

3.为更加规范红色资源保护资金的使用,在第三章增加一条“资金使用支出”作为第十八条,明确保护资金的十个主要用途;

4.根据机构改革职能和相关上位法的变动,将第十九条第二款的“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修改为“国土空间规划”。

5.为加强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保护,对保护责任人职责、修缮修复费用承担、征集收购等条款进行修改,增加可移动红色资源修复的相关内容。

6.为更加明确红色资源修缮修复责任,草案修改二稿第二十九条对修缮修复职责的承担方式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开展抢救性保护的规定。

7.为避免与上位法冲突,对刻划、涂污、损坏红色资源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红色资源的类别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增加了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

最后为更加规范立法用语,对部分条文中的用语进行适当调整及增删。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