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梅州绿源电力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振龙将赴京参会,把家乡父老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上。
“人大代表的重要职责就是充分收集百姓建议,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心声,做好群众的‘传话人’。”邓振龙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说,此前他已深入基层调研,为提交高质量的建议作了精心准备。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9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8年提交近50份建议
常跑田间地头,倾听民声
自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8年时间,他一共提交了近50份建议,为梅州发展鼓与呼。
“村民关心的就是我关心的,村民批评的就是我应当关注的。”邓振龙说,作为来自农村的基层代表,他对于基层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一直围绕“三农”问题,提出了教育、医疗以及农村发展等系列建议。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邓振龙便关注到了农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认为梅州发展农业有利可图,通过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打响品牌,将带来持续的利润。“山区和农村仍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要把‘两会’的精神带到基层的工作中。”邓振龙说。
因此,曾任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邓振龙用行动诠释责任和担当,决定为家乡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外经商多年后,他选择了回到故乡桃源镇新东村二次创业,开发水电、发展生态农业,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问题,帮助全村父老走上了致富路。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常跑田间地头,倾听民声。“越是基层的地方,越有最真实的民意。”邓振龙说,梅州是山区,要深入基层,得真正“上山下乡”,为此他把梅州大埔县的桃源、高陂、大麻、三河等好几个镇都跑遍了。同时,他还主动向村民公开了自己的邮箱、联系方式,还充分运用微信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
从2013年至今,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为特困空巢老人提供商业保险”“建议妇幼医生下沉到农村,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为60岁以上农村老人配备乡村医生”“创新思路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乡村五大振兴”等建议,建议几乎都与农村相关,关乎基层农民的根本利益。
致富不忘桑梓
为家乡社会公益事业捐资约4亿元
据了解,出生于梅州市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的邓振龙致富不忘桑梓,他主动参与老家的乡村振兴,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凝聚民心,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村民心中,邓振龙不仅是一位尽心尽责的人大代表,还是一位时刻关心家乡发展的好乡贤。
邓振龙多次说过,他与香港特区政府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慈善之星”田家炳博士是同乡,从小他就非常崇拜田家炳,并以田老先生为榜样,创业功成不忘家乡建设,21年来积极支持家乡教育和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并在大埔专门设立了“振龙奖学金”,先后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扶贫助困以及抗洪救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资约4亿元。其中,他个人捐资7000万元用于家乡桃源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仍加大投入完善新东村“一溪两岸一路三园六景”等公共基础设施,优化村庄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另外响应“厕所革命”号召,在大埔县景区、公共场所等建设了20所公厕,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教育方面,邓振龙认捐了6000万元支持大埔县委、县政府设立大埔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医疗方面,捐赠了10多辆医疗救护车,助力大埔医疗急救事业发展,用善举去帮助有需要的群众。同时,他向梅州市公安民警医疗救助基金捐赠1000万元,认捐1000万元设立助残专项基金,关爱民警和残疾人群体。
△邓振龙先生颁发奖教奖学金奖励大埔优秀师生
特别是面对去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邓振龙向大埔县捐资现金200万元,紧接着立即联系物资供应商,自筹550万元抗疫物资运抵大埔县红十字会,支持大埔防控疫情,充分展现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人大代表的表率担当作用。
邓振龙说,今后他还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机遇,为家乡美丽乡村建设不遗余力。今年,他准备再次捐资7000万元投入家乡乡村振兴工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争取梅州市各县(市、区)列入国家或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还有几天,邓振龙又将启程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与往年相同,今年他的关注点仍是家乡的乡村振兴问题。
△邓振龙前往三河高速出口、大潮高速大麻路段、万福寺等地了解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方面情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又给农民送来了“大礼包”。“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邓振龙认为,要把握国家“优先支持将革命老区县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全力争取全市8个县(市、区)列入国家或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他说,当前梅州脱贫村、脱贫人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产业扶贫项目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偏弱,一些弱劳力的就业稳定性还不够高,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能力还有待提高,一定时期内仍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攻坚成果。(马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