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代表捐款785万元,共建91个“人大代表林”,植树数量、造林面积均居全省人大系统第一;组织全市449名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五级人大代表定点联系镇村参与“百千万工程”; 67件代表建议办理完毕,代表答复满意率100%……回顾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着力优化服务保障,引领代表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实干担当,履职作为,为梅州苏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优化服务 代表履职“见行见效”
如何优化代表管理服务,激发代表履职热情,让代表行动更有力、履职更有效,这是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
经过认真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打磨修改,市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5月,制定出台了市人大代表履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通过完善代表履职激励机制,将解决问题与代表履职评价相结合,支持和激励代表更好为民代言、为民服务。
“制定代表履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档案,旨在引导广大代表正确认识自身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履职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代表履职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介绍道。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两个联系”工作机制,加强与基层一线工人、农民代表的联系,统筹市县镇三级人大联动开展大走访活动,倾听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心声,鼓励和动员代表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等工作中。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反映民声的重要平台。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进一步提升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质效的意见,开展“助力‘百千万工程’·代表联络站在行动”主题活动,积极推进“粤人大”“粤当家”等数字平台建设,推动426个“线上+线下”代表联络站成为代表联系群众的主阵地,五华县水寨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入选全省特色联络站名单。
在引导协助代表提好建议上,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下了不少功夫。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组织代表与政府部门座谈对接,深度了解梅州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将建议提到“点”上。去年协助全国、省人大代表分别提交18件、55件高质量建议,更好在全国、省人代会上为梅州“发声”,部分建议转化为政策落地,助推了苏区振兴发展。
“建议提交前,市人大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直与我保持沟通,帮助我顺利完成建议提交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张晓说。他提出的《关于全力支持广东省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市梅州市纳入国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地区的建议》,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答复回应,为梅州推动相关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去年5月底,在广州市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的首届粤港澳(第十五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总决赛中,一部反映人大代表履职故事的新编少儿广东汉剧《如愿》,因题材新颖而大放异彩,喜获集体组金花奖。这是省人大代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展演部副主任潘智勇的创新履职方式,背后也凝聚着市人大常委会用心用情引导服务代表的辛勤付出。
精心组织 代表活动“有声有色”
又是一年春光好。走进大埔县三河镇绿美公园,一棵棵树木在暖阳春风中昂首挺立,展现出勃勃生机。它们都是去年4月省市共建“人大代表林”活动时,在梅的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合力所植。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助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发出倡议书,常委会领导全覆盖走访,发动人大代表捐资785余万元,共建91个“人大代表林”,种植树木12.9万株,造林面积2331亩,植树数量、造林面积均居全省人大系统第一,受到省人大常委会通报表扬。
每年7月是“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月。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开展代表集中履职月活动。活动期间,市领导以人大代表身份带头开展进站活动,示范带动各级人大代表纷纷走进代表联络站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据统计,全市9893名代表参加了集中履职月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27件,当月推动解决875件,形成建议226件。
助力“百千万工程”,人大在行动。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企业主体和基层群众的优势作用,组织全市449名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五级人大代表定点联系镇村参与“百千万工程”,有力助推镇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动五级人大代表捐款捐物630多万元,助力“6·16”特大暴雨灾害受灾地区复产重建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理念。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全市各级人大组织开展代表活动350多场次,邀请代表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53人次,推荐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参加行风评议、价格听证、旁听庭审等政务活动152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代表智慧和力量。
加强督办 代表建议“开花结果”
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人大代表的“心头大事”。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督办好代表建议作为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抓手,锚定“建议办理高质量”目标,全面落实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推动代表建议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的务实举措。
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几位市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在梅州大桥隔离护栏增设防撞标志、新中路鸿都小学路段建设人行天桥或设立红绿灯、解决东山大道长期拥堵问题等建议。对此,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涉及交通出行安全的建议合并进行重点督办,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协调解决难点堵点,推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目前,梅州大桥已增设了隔离护栏防撞标志;鸿都小学周边两座人行横道信号灯已启用运行,切实提高了通行效率,保障了通行安全;东山大道港湾式公交站亭正在推进,预计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东山大道交通拥堵问题。
除了办好城区交通安全建议之外,市人大常委会还重点督办关于加快城区综合物流园项目发展这一当年代表重点建议,持续跟踪督办城区供排水设施、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和整合利用闲置医疗资源或医院周边资源办养老院区等3件往年代表重点建议,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城区智能物流港等项目落地建设,全年改造城区供水管网64.7公里,新建、改造污水管网43.82公里、44.56公里,全市登记备案医养结合机构增至22家,新建286个公共充电桩……一批批暖民心、惠民生的民生项目办成见效。
点上有突破,面上出结果。市人大常委会以重点建议办理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67件代表建议全部办理完毕,答复满意率达100%,真正实现了代表建议“掷地有声、开花结果”。
(研宣 郑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