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 > 代表风采
陶瓷产业青年力量黄志超
弘扬工匠精神 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
来源:本站  时间:2020-05-14 11:33:11
【字体: 打印页面



“工匠精神不仅指精益求精的工艺精神,还包括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认为,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发力,以工匠精神引领职工技能提升,从而提升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上,面对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80后省人大代表黄志超从容应答记者的提问。

黄志超是来自梅州山区一家陶瓷生产企业的研发部主任。2011年底,二十多岁的黄志超放弃广州一家银行的工作,回到家乡大埔县——中国青花瓷之乡,从事传统陶瓷产业。面对传统陶瓷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疲软等困境,黄志超带领他团队成员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思考,潜心钻研,提出了“科技创新保实力、文化传承增动力、文化旅游添活力”的发展思路。在科技创新方面,他们积极与广州、江西景德镇等地高校的设计专业机构对接合作,创造出一批既能反映传统文化,又跟得上时尚潮流的文创作品,创新产品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0多项,各级比赛奖项50多个,特别是“青花围龙茶具”还获得中国外观专利优秀奖。在文化传承方面,黄志超带领团队在大力弘扬传统陶瓷文化的同时,坚持保护中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和文化附加值。与此同时,黄志超团队积极开拓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做好“陶瓷+文化”“陶瓷+旅游”等文章,促进传统陶瓷产业加快提质升级。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黄志超在为他所在的陶瓷企业研发创新的同时,牢记代表职责,积极为梅州传统产业发展鼓与呼。“作为一名企业一线的人大代表,我倍感光荣,将梅州山区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反映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黄志超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黄志超就围绕弘扬工匠精神、加快传统手工业发展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传统手工业技术工人十分紧缺,因工序流程繁琐复杂,工作也常常是三班倒或加班加点,年轻工人流失严重、逐年减少,技艺精湛的年长工人逐渐老龄化,熟练有技术的工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传统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是传统手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对此,黄志超深感忧虑。为此,他建议政府要继续加大典型工匠的挖掘宣传力度,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工匠精神根植在广大职工的思想深处,让工匠能手拥有更强的职业荣誉感。要加大对企业培育工匠的支持力度,在职工培训、工业设计、新材料、新技艺应用等方面提高职工素质,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传统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要加大高技能人才体系的建设力度,如加快修订完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制度、加大对技能人才的政策物质激励、加大对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

梅州以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让民营企业走进农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黄志超说,传统手工业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沉淀,与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解决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所从事的传统手工业企业有责任发挥好独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据黄志超介绍,他所在的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一样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近50户农民家庭增收致富。

对于如何加快乡村传统手工业发展,让乡野中的传统手工艺焕发青春,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这是黄志超作为人大代表思考最多的问题,他常常带着这些问题与传统手工业的同行们探讨交流,在这次省人大会议上对此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一方面,要做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大乡镇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手工业从业者,完善传统手工业人才体系建设。引导传统手工业规范经营,让有条件的手工业兴办园区,统一接受税务、环保等管理。鼓励精准扶贫对口单位进行科技创新应用、人才培养、营销推广等多维度产业扶贫。加大农村电商的基础建设,缩短农村和城市市场的时空差距,加大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利用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优势,拓宽传统工艺人才的上升通道。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传统手工业对接,进行难题攻关、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特别是鼓励引导高校的工业设计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让传统手工业的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标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利润,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增收致富,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钟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