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梅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粤ICP备11003765号 粤公网安备 44140202000179号
梅州人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丰顺县留隍镇口铺村的阳光村道上,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与送孩子上学的小车平稳交汇,货车司机张大哥笑着和邻居打招呼:“以前开车会车得提心吊胆,现在双向通行安全又顺畅,这真是为咱们解决了出行的大难题啊!”这条新铺就的沥青大道,正成为连接民心与希望的纽带。
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浪潮中,口铺村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典型村培育对象,村中的人大代表积极响应上级人大“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的工作部署,化身乡村振兴的“先锋队”,以村道提质为突破口,在粤东山区奏响了一曲为民服务的实干乐章。
狭窄村道的“民意速递”
曾几何时,阳光村道作为口铺村连接外界的“生命线”,却是村民心中的“痛点”。3米宽的水泥路面因年久失修布满裂痕,路面狭窄难行,两车相遇时司机只能反复倒车避让。村民出行不便、村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滞销,道路的“肠梗阻”不仅卡住了村民的安全出行,更困住了村里的发展步伐。
“必须让村民走上安心路!”县、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叶联欢带着代表小组,连续两周深入现场勘查,挨家挨户走访听取民意。在村民议事会上,62岁的李伯激动地比划:“上个月,我儿子骑摩托送小孩上学,由于会车困难,差点摔进排水沟,要尽快把路扩宽!”代表们将一条条建议认真记录。
经过广泛收集意见,一份凝聚着400多户村民期盼的建议,很快递交到镇人大主席团。镇里经过认真研究,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建议,由镇人大主席团统筹部署,专门成立协调专班,负责推进项目建设,安排县、镇人大代表、口铺村党支部书记叶联欢牵头跟进项目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征地、施工难题,推动项目落地。
众筹背后的“民心账本”
项目获批后,1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如同拦路虎。关键时刻,人大代表们创新推出“三个一” 筹资机制:组建一支由代表、党员构成的筹资专班,凝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深入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制定一套“政府补助+企业捐赠+社会捐赠”的资金方案,让资金来源多点开花。
“我先捐5000元!”叶联欢带头掏出积蓄,在他的带动下,75岁的老党员陈阿婆颤巍巍送来攒了多年的养老钱:“修路是好事,我也要出份力!”短短半个月,全村募集资金57万元,其中人大代表捐资0.9万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对口帮扶资金、央企的公益捐赠也相继到位,最终形成“政府补助20万元+央企捐赠30万元+社会捐赠57万元”的资金拼盘,让梦想照进现实。
崭新村道的“幸福密码”
如今,1.5公里的沥青路如黑色绸带蜿蜒村中,清晰的标识线、整齐的太阳能路灯与两旁的青山绿树相映成趣。这条双向6米宽的“幸福路”,不仅让2000余名村民告别了“会车难”,更成为产业振兴的快车道。
依托便捷交通,口铺村引进的庭院苗木产业蓬勃发展。标准化大棚里,2000余株造型各异的苗木青翠欲滴。村集体大楼通过盘活资源实现出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村主任算了一笔账:“按目前市场行情,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曾经无人问津的山货如今通过村道走向县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口的农家乐也挂上了崭新的招牌。
夕阳西下,村民们沿着新修的村道散步,孩童嬉笑奔跑,老人们唠着家常。这条“阳光村道”,不仅是脚下平坦的通途,更是人大代表与群众血脉相连的见证。它用坚实的路基书写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激励着留隍镇人大继续在 “百千万工程”的征程中,踏出更铿锵的为民足音。
(张绍枫)